当前位置:首頁 > 詳情頁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內地升學 > 文憑試招生 > 升學概覽

2021/22學年-北上求學之前

來源: 時間:2020年11月23日 瀏覽次數: 【字體:

 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 吳寶城

踏入二十一世紀,中國的發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,而內地的高等教育亦更為人所認識和接受,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學生到內地升學及交流。

  

  近年,往赴內地高等院校升學的港生人數有上升的趨勢。自本港推行「334」學制,兩地學制無縫接軌,往內地升學的趨勢更為明顯,每年有數千名學生透過不同途徑到內地攻讀大學本科或研究院課程。在內地當局及高校積極招收學生及完善收生程序,加上在本港中學及其他支持機構的協作下,內地升學已蔚然成風。

  不過,同學不論留在本地,抑或往赴內地升學,選擇院校時切忌人云亦云,理應仔細謀劃,先從自身志趣、條件以及將來發展的方向出發,結合客觀形勢,訂立目標,再作部署。

  

訂下目標籌劃未來

  北上升學不只關係到未來4年的學習,更影響同學畢業後的生涯發展。同學在決定往赴內地升學前,不妨問問自己的目的

l 修讀本地大學未有開辦的學科,或別有特色的專業;

l 親身了解國情,認識內地社會風貌及民生發展;

l 及早建立人際網絡,為他日北上發展鋪路;

l 以較優惠的入學門檻,取得更多學科選擇和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。

  

  無論如何,當同學訂下清晰目標,為北上求學賦予更多意義,便是邁向成功道路的重要一步。

  

三個主要途徑 各有特點

  當同學決定北上求學,便要了解各種入讀內地高等院校的途徑。現時,香港學生到內地升讀大學本科,主要有3個途徑,包括「文憑試收生計劃」、「港澳台僑聯招試」及院校獨立招生。各種入學途徑有不同特點,同學宜因應自身條件作選擇。

  文憑試收生計劃」自2012年起推行,2021/22學年共有127所高校參與。香港學生可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(文憑試)成績報讀內地高校,免卻參與內地聯招考試或由個別內地院校舉行的額外考試的壓力。

  「港澳僑聯招試」則適合達認可高中程度的學生報考,分5門科目應考,總成績達院校要求的學生將獲擇優取錄。聯招試涵蓋300多所內地高校,雖然參與的院校較多,但考試的範圍多以內地課程為藍本,香港學生或需花額外時間準備。

此外,有個別高校獲教育部批准在港獨立招生,各校自設收生條件及程序,例如以本地公開試成績或另設入學試作甄別。

  

客觀評估高校及專業水平

  內地大學數以千計,通過「文憑試收生計劃」及「港澳台僑聯招試」兩個途徑,前者能報讀的內地高校已有逾百所,後者更達300多所,同學難以掌握全部參與高校的資訊。雖然現時坊間設有不少大學排名研究可供參考,但不同機構的研究方法及評審準則不一,不宜盡信。同學可參考教育部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」高校名單和學科名單、內地高校聯招批次等數據,歸納較客觀的院校綜合實力概況。

  

注意學歷及專業資格的認受性

  無論選擇到哪裡升學,同學最後還是要走進社會,投身職場。選擇到內地升學的同學,跟負笈海外一樣,必須注意學歷及專業資格的認受性。

  在學歷認受性方面,國家教育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04年7月簽訂《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証書的備忘錄》,確認兩地認可院校在高等教育升學銜接上學歷互認。然而,同學需注意,有關備忘錄只適用於高等教育升學銜接。一般而言,無論是海外或內地的所有非本地學歷,現時在職場上均沒有自動認可機制。回港報考公務員或教席的內地高校畢業生,或須向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申請學歷評估。

  據評審局2018/19年度年報的統計資料,該年度以內地學歷申請評估的個案共1,160個,當中被評定為與香港資歷架構中相對之學歷水平的百分比為99.7%。此外,內地學歷亦已得到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澳洲等多個國家的認可,本科畢業後往海外深造也不成問題。

  在專業資格認可方面,現時兩地部分專業分別設有不同的執業資格制度,兩地的專業機構不時簽訂各項互認協議。然而,各專業的互認安排及細節各異,亦會不時修訂,同學如有意在內地修讀有關專業時,應在入讀前先向各專業機構了解執業資格詳情。

  

適應學習生活差異 更能開闊視野

  要離開熟悉的環境,隻身前往內地升學,無疑是一大挑戰。同學應要了解自己的適應能力,以及作好心理準備。

  就學習差異而言,內地數學的教育水平普遍較高,內地理工科、商科,甚至部分人文社會科(如法學)的專業都將不同程度的高等數學課程列為必修科目,程度或超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範圍,同學在選擇專業時需多加留意。

  兩地的教學模式也各有不同,香港學生未必能夠容易適應內地的學習氣氛,例如部分內地學生擅長抄筆記、背誦,亦比較勤於溫習。另外,兩地的教學語言有所不同,除了翻譯名詞和專業詞彙,日常的慣用語亦有差異,特別是中學時以英語作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同學,可能要花更長時間適應,甚至重新學習部分基礎知識。

  在學習以外,兩地的氣候、飲食、衞生、上網方式以至生活習慣,都有所不同。同學不應比較兩者的優劣,而是應該明白體會文化差異正是前往外地升學的其中一個可貴之處,透過接觸不同的人與事,開闊我們的視野。

  除以上各項因素外,同學亦需考慮和準備學費、住宿費、生活費醫療保健等。如同學已下定決心,便應及早搜集資料及作好報名準備,增加入讀心儀高校及專業的機會,祝各位同學如願以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