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頁 > 詳情頁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內地升學 > 港生分享 > 在讀港生

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大三學生-馮偉傑

來源:默认部门 時間:2017年11月29日 瀏覽次數: 【字體:

馮偉傑──

北上求學為圓醫生夢

就讀高校:

復旦大學

本科專業及年級:

臨床醫學(五年制) 三年級

入學年份:

2015年

入學途徑:

免試收生計劃

  總有些人很幸運,自小就找到自己的志向,縱使過程或很艱辛,但他們總能心無二志地向前行,反而少了些掙扎迷茫。馮偉傑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每個人都有發光發亮的權利

  連自已也忘了從何時開始立志要當醫生,馮偉傑只是從母親口中得知幼稚園參加職業扮演活動時,「只肯拿起聽診器,其他職業的道具都不碰」。很難說清哪是激發點,也許跟他小時候常聽到當醫生的叔伯們聊天,也許是出於對人體結構的好奇,更有可能是他對那份使命感的追隨。

  越發長大,馮偉傑漸漸形成自己對人生的看法:每個人在世都有發光發亮的權利,但無奈眼見不少人受制於身體局限。「有一位要好的同學,自小想從事外交事務,想到世界衞生組職等世界性組織工作,但因心臟問題不能坐飛機,所以人生計劃只能局限在香港。」也許作為一個醫者,不只是醫病,更要協助每條生命發揮其無限的可能。

  到選擇大學學科時,馮偉傑自然首選醫科。除在大學聯招填報香港兩間醫學院外,他亦參加免試收生計劃,首選復旦大學臨床醫學。到大學聯招放榜僅獲取錄入讀生物醫學,但早已接獲復旦的取錄通知。經過一晚考慮,他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在實驗室中面對動物及儀器,而希望能直接面對病人,故此選擇到復旦大學入讀臨床醫學。

  為執業試準備 讀外國醫書

  在選擇內地醫科高校時,他先選定上海及廣東兩地的高校,其後又考慮到希望在一個較少香港人的環境學習與生活,因為能少些干擾、專心向學,故此最後選擇到上海。

  他指,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醫學院,有著很多全國知名的附屬實習醫院,包括中山、華山、華東醫院,教授師資優良,同學也很優秀。「在復旦讀書的內地同學都是經過高考洗禮的頭1%學生,學習氣氛非常濃厚,起初壓力很大,但是交上朋友後,跟大家一起學習反而能學到更多。」

  面對內地高校數學,幾乎每個香港學生都大喊頭痛,馮偉傑也直呼:「比M2(文憑試數學延伸單元二)更難,但只要花更多時間去研究、看書及請教同學,漸漸就能掌握。」

  在上海過了兩年多,馮偉傑認為內地的學習與生活跟事前想像相差不遠,壓力也不算太大。「讀書還是要看自己,若你讀得很隨意,那便很輕鬆,但要認真讀起來,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都可以很辛苦。」

  未來發展不只限於香港

  提到未來發展,馮偉傑打算畢業後先回港應考醫務委員會執業資格試,以取得香港執業醫生資格。他坦言,資格試合格率不高,而考試語言及考題模式都與內地醫科所學不同。「相較內地而言,香港的執業試試題更多為綜合應用,如同一條題目會考核跨學科如藥學、解剖學等範疇,而且考核點非『大路』問題,所以溫書時要看得很仔細。」

  他坦言在內地學習,較少接觸英語,英語會相對進步得慢。為保持英語水平,以應付執業試,他日常亦把握與校內外國同學交流的機會,並計劃報考雅思試、寒假時到外地作交換生。

  雖然畢業後短期目標是回港考取執業資格,馮偉傑卻認為長遠不一定要留在香港發展,有很多可能性。

  多一份理解與包容

  馮偉傑自覺兩年間成熟了不少,考慮事物會更全面周詳,不只從自己出發,同時眼界也更廣闊。透過與不同人的接觸,讓他更懂得換位思考,雖然立場不會因而改變,但會明白各人背後的思想與動機,多了一份理解與包容。

  他坦言,來上海生活前,對內地的印象是經濟發展很快,但人文質素未必趕得上,但親身在上海生活後,認識到內地年青一輩的綜合質素其實很高。「我認識的上海同學,學習很好,英語能力很高。他們不是死讀書那種,一樣會玩樂、追潮流,但自律性很強,懂得分配學習和享樂時間。」

  他形容上海的年青一輩「比香港人更大膽」,做事可能很出位,說話可能很尖銳,但有自信、有力量,這些特質對工作很有幫助,很多具前瞻性的想法就這樣爆發出來。「可以說上海匯聚了一批最優秀的內地年青人。而且上海人的群體認同意識很高,會彼此鼓勵幫助,不像香港人般疏離。」

  他半開玩笑地提醒有意北上的學生「要有一顆很強的心臟」。既能夠應付內地學習壓力;又能夠接受不同省份同學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,以開放的態度、不卑不亢地去迎接每一個新朋友和新看法。